1928年,梁思成回國后應東北大學之邀去沈陽創(chuàng)辦了建筑系,任系主任和教授。參加中國營造學社1931年,九一八事變,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,梁思成舉家遷到北平,他參加了中國營造學社,這是專門從事對中國古代建筑研究的學術機構,他擔任法式部主任,從此投入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。
1937年,抗日戰(zhàn)爭開始,梁思成收到日方主辦的“東亞啦榮協(xié)會”的請柬,邀他出席會議,他堅決不與侵略者同流合污,立即帶領全家長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達昆明,1939年,又搬到四川省南溪縣的李莊鄉(xiāng)下,這時,營造學社的經(jīng)費來源斷絕,有時連工資也發(fā)不出。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嚴重肺病,長年臥床不起,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軟組織硬化癥,行動極為不便,全家陷入了貧病交加的境地。
當時美國有好幾處學校和機構邀請梁思成全家去美國工作和治病,但他表示:“國難當頭,絕不離開祖國”。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,他率領營造學社的少數(shù)同仁堅持在抗日戰(zhàn)爭后方繼續(xù)古建筑的調查研究工作,直至抗日戰(zhàn)爭的勝利。各種職位1946年,梁思成赴美國講學,因他在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,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。
1946年,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(chuàng)辦了建筑系。1947年,被中國zf派往美國擔任聯(lián)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顧問。1948年,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。
參加各項建設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梁思成是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,除了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,一直以高度熱情參加了各項建設工作,先后擔任: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、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、中國美術家協(xié)會常務理事、中國文聯(lián)中國委員會委員、中華中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(lián)合會委員、中國科學技術協(xié)會委員、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理論與歷史研究室主任、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。
1953年5月,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,對古建筑的大規(guī)模拆除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。時任北京市副***的吳晗擔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,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毀于一旦,林徽因的丈夫,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與吳晗發(fā)生了激烈的爭論。
由于吳晗的言論,梁思成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。其后不久,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(yè)管理局局長鄭振鐸邀請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歐美同學會聚餐會上,林徽因與吳晗也發(fā)生了一次面對面的沖突。梁思成還積極參加了國家的政治領導活動,曾任: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,***北京市委員會副***,第一、二、三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,三屆人代會常務委員。1959年,梁思成加入中國***。1972年1月9日,病逝于北京